誰比誰更適合當一面鏡子,誰比誰更適合切實?
誰比誰更切實,誰比誰更實?
人世流轉,我們只能在鏡子上相遇......
於是想起了│鏡象階段│/Mirror Phase/ •Jacques Lacan (1948.)主體分裂的概念,肇端於佛洛依德對潛意識的發現;傳統的單一主體從此被劃分為前意識、潛意識與意識三層次。然而Lacan 則在主張主體必然分裂之外,更將分裂後的主體與語言牽連。
他以為,人必需經由Mirror Phase,才開始產生主體概念--透過鏡子所映射出來的 │假自我│ , │自我│ ego 才會出現。亦即,主體必需處在 │分裂│ 中才能開始產生主體性--透過分裂,人得以認識自身。當然,因為分裂,主體被迫知覺他者/對象other/object鏡象階段的他者/對象就是鏡中的影像image--這個鏡中的他者正是│自我│ego成形的最重要媒介。由於主體對鏡中影像 │假自我│充分 │想像│ 而衍生 │自我│ ,這個自我與主體便存在著極為有趣的辯證關係。它們彼此不同卻並行不悖。
同時存在,卻在正 / 反之間擺盪,永遠不得合而為一。
但,鏡象不是重點,而是當我恍神無意掃視書架時,
發現一本書並沒有授命待在它原本的位置上,一如它的封面標題迷失了......
寫書的人迷了路,曾經為詩而迷路,成為一個迷路的詩人,而今,
這本記敘詩人如何迷路的書自己也迷路了。
最近一次看到它,也是去年事情了。在人類行為與發展的報告上,我用它來闡述關於青少年階段發展的種種,套上幾個心理學理論,免強還撐的起場面。作者的年少時期,被我拿來聚焦於青少年荒唐事件,以及懺悔錄式的自省:一個對自己的行為長久處在追悔蒙昧狀態的慘綠少年,乃至中年時期終於驚覺少年時的 │叛亂│ 原來│ 當然是愚蠢的遊戲│ 與恍然大悟如何能夠有著絕對清澈專一的政治醒覺,而末了卻在現實裡涉入阿蓮 │嘿嘿嘿事件│ 的深淵......
事實證明,人不可以超越時代太過,時代的前行者是絕對孤獨的,落寞的。只能跑在前邊一點點兒,或是以一種假裝前進的姿態跳躍一邊頻頻回首,一邊極力注意自己的身段,這樣便會在時代裡生活的極度愉快,如同所有當前的各界紅人,但這亦不是重點......
而主體的分裂和詮釋偏執,更不是重點。
書迷了路,我跟著迷了惑。
之後 --
我對書裡的內容並沒有多大的同情心,
也沒高傲到認為讀者都是待啟發的,
別開玩笑了!誰能啟發誰?
「如愚者見指月,觀指不觀月。」,
紅人表演指月,群眾有眼,相得益彰,
而真正的智者可能早已不知飛向何方......
20040402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