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過朋友傳來的一篇描寫有關美國小學教育的文章後有感......
現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為保障學生學習權與教育鬆綁,打開「試」窗,暢通升學管道,讓學生真正獲得適才適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改革行動也試圖打破以往對教育的不當管制,讓教育權回歸至基層學校,期盼各校能本著人本的精神、多元宏觀的視野,立足本土,胸懷世界,邁向高品質的教育文化......
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壯闊的線條,堅定而大膽的筆觸,勾勒出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讓人心動嚮往之。然而,小小的一張畫紙上,塞滿了許多動人的主題,乍看下是五顏六色、繽紛亮麗,再仔細一看,就會發現此畫倒蠻像一幅宮廷畫,所有的主題剎時變成爭風吃醋的後宮嬪妃一般,搔首弄姿,各佔一方互不相讓。突然間,這幅畫不再讓人心繫,反而令人為之昏眩......
教育改革是一個相當動聽的名詞,在一個開放而多元的社會裡,人人都重視它,假如你不接受它,可能會被視為落伍、退步、不知變通、跟不上時代潮流的LKK ......因而,教育改革是相當熱門的話題,但是若要真正落實,則有其困難。然而正因為教改藍圖代表的不僅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與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它賦予教育理念有更新再生的機會,使教育回歸教育......
值得思考的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外乎希望學校組織再創優質學校文化,教育人員精益求精、專業而自律,學生才能夠在高品質的教育環境下,享有身為教育主體的權利,而邁向終身學習型社會的教育理念也得以落實並永續發展。然在這些偉大理想的圖像裡,每一個面向都是教育改革將被定義為成功或者失敗的重要基石,但是同等的看待不意味著在邁進改革目標的過程中,也要多頭馬車齊頭並行以示公平,換句話說,事有輕重緩急、先後本末,當我們在研究教育未來究竟有哪些層面需要改革一番的時候,也應該仔細評估考量當前教育的現況和狀態,舉例來說,要學校組織再造,就要去了解學校的組織型態?學校文化存在著哪些不同於企業或其他場域的特質?要學校教育人員活化思考、專業互享、自主自律,就要他們一直以來在學校擔任的角色、在社會上承擔的責任,以及其生涯的知覺感受有所體認。不可否認的,改革的呼聲可以在一夜響徹雲霄,但存在學校的基層體制,不論是大家約定成俗的,或是心照不宣的,絕對不是一招一夕就能改變的......
20041027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