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7

我是台客

「我很台?!」...... x#@
最近由於埋頭於新提計畫的案子,每天都必須來回穿梭社區拜訪在地居民與耆老。某日午後騎著單車,於福壽酒色的昏黃徐徐前行,半途遇到了久違的 L,幾分驚喜、意外與錯愕交織,驚喜於這傢伙竟還活著!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她竟然是在地居民!然而時間所造成的疏離與錯愕,卻也無可避免的夾雜在言談之中!在互留通訊聯絡方式後,離去前,L 用狐疑的神情丟了一句 --「......你怎麼這麼台啊?」

很好!我是台客,原來。



想了很久,到底哪裡「台」?看著L名片上Interior Designer的頭銜,也對啦,通常從事這類型工作的人,都會有一套個人的,獨特的審美標準,所以,肯定是我的「衣著品味」符合L對「台客」的印象與價值判斷......

這是一個品味鬥爭的時代。

許多知名人士、媒體,及設計師們,會告訴人們應該如何穿著才是「有品味」,「最獨特」,跟得上「時代潮流」......這些背後的意涵,若用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不過是不同社會階層,藉由品味鬥爭的方式向高階層者取得認同,進而達到階級的向上移動之目的。然而,「品味」如何鬥爭,是它背後所賦予的經濟價值?我想,在社會各個鬥爭(競爭或比較)的場域中,所擁有資本的質與量,決定了自己社會位置的高低。

一般而言,所謂的資本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經濟資本,即財富;另一種為文化資本,即所謂的文化、知識,「品味」應該屬於後者。然而,階級品味的造就絕不是憑空而來,它是決定於家庭環境、社會條件與物質情形的,因此,品味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屬於集體的、相互規範的機制,久而久之內化為一種特定的行為表現方式,也可是說是一種「習慣」,能夠理解這樣的「習慣」,解釋了不同社會階級在文化資本中相互鬥爭的背後機制,追溯到底,就是不同社會階級的人對於所謂「美學」(審美觀)評鑑的差異,而美學鑑賞的差異,就是源自於「習慣」......

此外,只要是任何企圖藉由區分自己與他人或大眾品味有所差異,並武斷的自認為品味較優者,諸如此類行為,又可稱之為「秀異」。但秀異的行為表現,必須在兩種以上社會階級成員互相較勁下才能凸顯,簡單講,即上流社會的文化品味,就是以否定下層階級的文化品味來「秀出」自己品味的差異。

扯遠了......


話說回來,我承認自己不修邊幅,對穿著品味也不太重視,但我平常的衣著應該算很普羅大眾化,不就是T恤、襯衫、短褲加藍白拖......但是!穿短褲是因為經常必須下水做生態導覽,想省去老是得捲褲管的麻煩;因辦公室要脫鞋,而為了方便進出,所以會多準備一雙藍白拖,故此,會穿著它跑遍大街小巷也就很自然囉!難道,這樣就成了「台客」?

是的,拜媒體之賜,「台客」已然成為最「IN」最流行的語彙與符號,不知不覺中,「台」字儼然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然了,說到「台客」,有人樂於接受(我就是),亦有人拒絕被貼上「標籤」。不管誰台或不台,對於「台客」一詞的由來與定義說法,紛紛雜雜,以訛傳訛下來,再加上賦予KUSO的結果,就成了現在這景象。而透過網路的討論與延伸思考,形形色色的「台客系譜學」,更是讓人眼花撩亂,頭昏腦脹......

對於「台客」的見解,因人而異。上午和林醫師也有討論到「台客」這議題,他就認為應該將「台」的意思,解釋為很有「台灣味」,或可以套上「本土」的意義。不管怎樣,是不是台客都無所謂,畢竟,它也算是外在的消費物件,呈現的是一種「文化」、「態度」(心態與氣質),談論台客的人,大致上在心中都有一組與台客相關的概念,不管是涉及衣著裝扮,或行為語言,然後以這些代表「台」的符號為標準,評斷什麼很台,或什麼不台......

總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東西會被說是「台」?什麼樣的氣質與態度是「台」?「台」是否為一種嘲貶?
我想,心態真的比較重要......

至少,我認為台不台都無所謂,是的話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