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3

形塑社區發展工作的行動實踐與反思

當前原住民社區營造工作,漢人參與者(團隊)最大的問題來源就是規劃者普遍不瞭解原住民文化,不懂原住民的思維邏輯和問題,缺少長期蹲點的溝通與足夠理解,無法以當地原有的文化及政治脈絡來推動社區營造工作與人際關係之處理......

原住民地區的社區工作,在社會工作界鮮少見到專章論及,從實習到實務工作累積至今的經驗是:要從事原住民社區工作,首先要跟原住民們一起生活,一起從事農 作、一起參與部落會議、一起吃燒酒雞啃山豬肉、一起入山打獵、一起唱卡拉ok、一起喝到爛醉不醒人事......在生活中相互學習和瞭解,對原住民的語 言、文化以及生活習性,沒有共同參與的經驗和累積的信任基礎,就沒有社區部落工作的開始;
和當地居民、協會組織的關係,就在不斷的出招、拆招、回應中慢慢建立起實質的的合作模式。


:: 社區發展工作歷程 / 魔咒三部曲

首部曲 ─ 魔咒現身


在工作的推展過程中,一方面反省到單純個案處遇的工作方法在部落不可行,一方面充分融入部落生活嘗試找出一套貼近居民 的工作模式,慢慢發展出社會工作者參與部落事務的工作方式,例如:社區深度文化之旅之規劃(水璉),突破族群隔閡並共同協力參與活動計畫之籌備與執行;野 百合復育計畫(水璉),藉由集體實踐行動喚起部落居民對社區再造的體認;老街新生風華再現(利澤簡),結合政府方案並透過田野調查、社區地圖繪製、導覽解 說訓練等階段性活動,落實在地文化之傳承與展銷;發展有機瓜果與無毒金針產業(山興、達蘭埠),貼近部落主要經濟作物之生產與行銷,進而協助居民社區組織 和職能訓練。

雖然上述方案不論持續進行或中斷、不論是否達到預期目標,至少,摸索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社會工作所發展的專業服務的路來,一條我們能踏實走過的路。而這時候 現身的魔咒是:「專業的社工,不應該溯溪攀岩耕地種菜!」、「專業的社工,怎能每天吃吃喝喝胡天胡地!」、「專業的社工,要有個案處遇的可觀量化數 字!」。而就以本會社區產業事工開展之初,不論公開的會議、私下的談話,總是有許多「專家」的建議或指示,「要種高經濟作物啦!」、「計畫的check point在哪裡?」、「你們社工員就要跳下去幫部落做啊!」、「受助家庭比例要有50%喔!」、「效益到底在哪哩?」、「加油啊!這是5年實驗計劃,做 不好會收掉喔!」,其他社工同僚看待我們,「產業社工員做什麼啊?」、「好可憐還要種菜、賣菜!」、「你們好像很輕鬆喔?」抵抗和這個魔咒作出反擊回應的 過程,艱辛,卻也豐富......
首先,是拋開政府與相關部門對方案計畫評鑑督導的宰制:儘管成績未如預期,但工作團隊在挫敗中學習自我認同、堅持和反省,一步一腳印走到今日。 → 其次回溯本會東區社區產業事工歷史脈絡與經驗,是不斷透過行動工作經驗對內部人員進行倡導、解釋與說服的歷程:社工員依據行動螺旋工作原則,不斷嘗試行動、評估、修正,再回捲到行動工作中去嘗試,多少也從嘗試的錯誤中型塑出「know-how」與「do-how」,再回頭「報告」給上司。

→ 破除個案迷思:雖然社福專家學者都將焦點擺放在個案服務上,但在社區行動工作反思與實踐的對話中,更加確立了主要工作的取向。

→ 自我認同的過程:「何謂專業的社工?」、「我算個專業社工嗎?」幾度迷失在自己是個文史工作者;部落文化工作者;影像紀錄者;建築與環境規劃者......到後來終於,認同了自己就是一個實踐福利社區化的「社會工作者」角色。


二部曲 雙案奇謀

破 除了專業社工自我認同的魔咒之後,在隸屬的單位與服務的部落裡,面對其他的專業人員或團隊時,又遭遇到兩個現實的問題:「你們社工,會玩社造嗎?」、「社 工搞的社區發展是怎樣的取向?」。儘管在社工界內部一直將社區工作視為三大工作方法之一,但在社區發展工作實務界中卻很少看到社工的身影,社區發展工作案 子的現場幾乎都是建築、空間、環境規劃和文史工作團隊的場子,且絕大多數的目標幾乎都脫離不了改善社區經濟、生活品質、環境,以及提升社區競爭力等議題。 於是,接著面臨的第二個魔咒就是:「要如何玩出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社區發展工作?」集結前後所待過的社區部落經驗,舉出下列行動工作:

:: 水璉社區發展協會
落實社區族群之整合與互助,empower 原住民對社區內原、漢工作者角色的平衡與調適。培力社區營造員,透過部落教室的運用與過去抗核運動的寶貴社會運動經驗,讓在地居民瞭解社區歷史紀錄、部落 傳統領域主權與傳統文化之傳承等議題,乃至山中獨居老人關懷訪視與社區青少年中輟問題之改善。

:: 利澤簡文教促進會
整合社區組織之互助合作關係,透過社區田野調查與噶瑪蘭遺址文化重現之過程,凝聚居民向心力,對在地文史認同的喚回與傳承之議題的省思。結合國際藝術童玩 節與傳藝中心相關活動設計套裝行程,讓居民學習自主行銷、規劃、接待、解說導覽等工作。辦理社區日托照顧與關懷據點服務,培訓社區志工,落實社區老人關懷 工作。配合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運作,學習自主經營館哩,並且增加就業機會。成立社區圖書館、親子化劇坊,延續在地文化之傳承與推展。

::
台灣世界展望會 / 社區產業發展 (吉拉卡樣、達蘭埠)
組織有機瓜果產銷班,培力經理人才並輔導取得有機認證,自產自銷。結合政府方案計畫,成立構築傳統集會所〝suraradan〞工班,鼓勵部落青年參與, 並向長者學習部落傳統工、技藝。倡導部落土地主權概念,維護社區地貌與生態環境。辦理兒童課業輔導班,提升部落兒童學習機會與品德教育。組織文化農業產業 發展協會,培力社區組織運作、資源整合,與鼓勵部落年輕人留鄉服務。落實成人教育與職能訓練,透過計畫執行過程實踐公民社會機制,縮短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 城鄉差距。

面對外界不解與誤解社工取向的社區工作魔咒,發展出不同於文史、建築、空間環境專業的工作模式,其一為「關注社區部落組織運作與發展」,其二是將「社會福利帶進社區部落」,而且更貼近部落,更符合居民的需求,並更加深入問題的核心。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