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2

文化產業.靈藥還是毒藥




現階段的台灣,對於實際所推動的文化產業政策,常帶有一種思考模式,即相信文化的續存要仰賴經濟活動。這種樂觀所帶來的盲點往往在於,忽視在全球化的脈絡中部落或地方絕對無法逃避面對結構性的問題,藉由文化產業而解決地方就業問題、部落文化失落的危機,這樣的想法可能未免過於天真而陷入將文化「異化」卻不自知。


部落的無語,可以販賣的文化?

這裡的「文化」,指的是恢復過去的傳統並「發揚光大」將之加入市場競爭中,然部落依舊不自覺地陷入資本主義的遊戲陷阱裡。尤其當喊出文化產業化時,希冀各部落的特色發展附加上可以觀光消費的產品,又為了迎合觀光遊客的想像與期待,現階段部落往往主動修改自己的原貌。尤其是位處台灣後山的花蓮,原住民族群面對外勞衝擊而出現的回流現象,公部門試圖藉文化產業化的形式來進行部落再造,創造在其眼中所謂的經濟效益,並期待以此解決社會問題。然而,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卻造成部落居民心裡上極大的落差,甚至演變成部落的內耗、不信任而致分裂。人口外移、經濟凋零,一直是台灣都市化後的鄉間光景。對原鄉部落而言,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實 。

而每個問題的形成,都有其社會與文化的因素,在面對或設法解決問題之時,往往又容易落入「解決問題又製造新問題」的深淵,試圖改變某種情況,卻又在錯誤的邏輯層次上採取行動,其行動策略無疑是犯了在邏輯層次上誤置的錯誤。所以,當我們意圖以文化的手段解決經濟的問題時,就必須審慎思考,好比將藝術視為一種商業產品,那就必須和其他的商業產品一樣得面對市場的考驗,然後為因應考驗而提出所以支持藝術的基本影響,如社區再造、發展觀光、振興經濟......等,這樣的考量相當實質,但實際上卻已經受到一雙看不見的黑手所操弄,藝術變成必須在決策者所衡量的利益下進行,而問題的核心是,藝術就是藝術,是不會受社會或經濟所影響的,這也是藝術的真實性和存在的原因。

部落的下一步該踏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