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1

「125事件」有感

很多人問我,在慈濟大學混了幾年,對學校有什麼樣的感覺?
坦白說,這問題對我而言,是相當龐雜且一時之間難以詳明敘述的......


一個大學校園應是充滿活力、充滿討論空間和不斷刺激進步的地方,不論是公立或私立學校,都屬於社會公器的一部份。大學並不是要「生產什麼樣的畢業生」,而是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對不平、不公、不義的事情挺身而出,對現實的不肯妥協並進而能發揮專業改善社會。很可惜的是,這些東西在慈濟的校園不但學不到,而是更難去體驗到。在慈濟大學網頁上的教育目標提到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實踐慈悲喜捨、尊重生命的最高指導原則外,在舊版教育目標上曾出現的「鼓勵思想多元化」卻不復存在!換言之,創校至今,這所大學校園可以達到什麼教育目標呢?

我算是個回鍋的大學新鮮人,或者根本就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學生,在過去另一個校園內鬼混時曾探究過大學的定義與內涵,但很快地被忙碌的社團活動淹沒一切。而歷經服役與工作兩階段,來到花蓮這所還算年輕的學校後,自然充滿著期待與一股汲汲向上提昇的熱忱。然打滾了幾個寒暑之後,學會了感恩,很感恩的是,校方讓我去體會到什麼叫做「反革命」,這股反革命浪潮在校園內席捲至今,不但沒有漸退之趨,而更有日漸茁壯之勢。在這短短的幾年內,原本應該充滿活力和討論空間的校園氛圍,在推廣溫馨人文教育與關懷的假面具下,全面強化了反革命校園的機制。可憐且單純的學生受到巧妙安排的去權化,學生對校園議題的冷漠化,校園活動的逸樂化,校園氣氛的均質化,和不斷重複上演的校園行政暴力,就像精采絕倫的好戲,一齣接一齣,從由來已久的「制服問題」、搞笑的「安全帽問題」、宿舍無聊又狗屎的「門禁問題」與「熱水問題」、「學生會存續問題」,到校園內永遠是問題的「行車路線問題」等等,林林總總的「問題」繁不勝舉,多采多姿到令人目不暇給......

常言道,時間會沖淡一切!離開校園才短短幾個月,但關於慈濟大學的種種昨是今非,自然變成關我屁事的問題。直到近日輾轉得知的「125事件」,與事件發生後學生反應及校方回應,讓我不襟感慨萬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