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1
徹底失敗
回到花蓮後,恍如隔世!原本熟悉的事務卻顯得分外陌生,但時間仍然持續前行,沒有閒逸緩衝的餘地,必須立即銜接上工作進度,同時調整心態與步伐......
記得有次和部落居民閒聊,他們對我的工作充滿好奇和疑惑(基本上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實在很難對他們解釋清楚「我是靠協助你們而賴以為生」這件事,因為他們一定很難想像怎有人(還是白浪)是靠著幫助他人(原住民)來賺錢餬口養家的。助人這件事不就是互相幫忙,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的嗎?是阿!我也在困惑著,在我們還沒進入部落服務之前,也就是還沒經過這套專業化和科層體制要求的服務模式進入部落以前,其實部落中原本就存在著傳統的互助機制和生存哲理,相當令人好奇那是什麼?是如何運作的?畢竟也關係到部落居民會怎麼去認知和期待社會工作這樣一個專業進入他們的生活。
在將近一年的工作過程中,常提醒自己社會工作的實施過程應謹慎,切勿將主流價值強加於部落居民,同時自省對族群的觀念、族群與文化認同對協助部落發展的意義為何?部落的族群文化和認同對我們事工進行的意義是什麼?當部落居民的價值觀和我的不同時,如何將自己的既存價值干擾減至最低,從部落居民的生活脈絡中去認識他們,並且不去評斷哪種價值觀的對錯與否......
總之,當初所設想的擔憂和顧慮,現在看來似乎都是多慮?然而畢竟兩個部落異質性甚大,而階段性的問題與困境自然是接下來必須逐一面對和解決的。不論是後殖民或去殖民,無可避免的狀況是在這些去殖民的過程中,所衍生的諸如結構轉變、權力掌控與分配,乃至產生另一種內部殖民(受掌握權力資源者所控)的深化殖民問題。然而擔憂是不可能免除的,乃肇因於社會工作已然成一種顯學,而原住民社會工作自921後便逐漸受到重視至今,並且在原住民部落中產生了所謂的福利殖民主義,也就是對於弱勢族群的生活困境,給予福利式或補貼式的協助,以及演化轉變為各種行動工作的模式與方法(產業發展、以工代賑、微型信貸、福利社區化),雖然能解決其生活困難,但也遮蓋了結構上對於弱勢著(需協助者)的壓迫,使得整體殖民結構得以隱性地維持。而對這種殖民再現的狀況,恰如部落組織的發展,要是部落組織的發展規模越來越成熟,甚至達到可以自主運作的時候(也是我們該滾的時候),便能夠協助、照顧更多部落裡的族人,甚至是其他部落需要幫助的居民,此刻是否就是部落獲得發展了呢?部落居民便因此而自立了嗎?我必須踩在較悲觀的角度去看,部落的種種困境仍會一再發生,而這種對於弱勢的資助,無疑是強化了被資助者「需要被照顧」的形象,證明應該接受掌握權力資源者(新型態殖民者)的照顧和支配,更不可能達成對弱勢者充權的目標,不平等的結構只會被加深,而無法翻轉,於是問題將持續維持......
回過頭來看待我們的行動工作,某程度來說,不正是在設法透過蹲點與互助合作經驗來避免上述狀況的發生?從部落產業獲獎肯定後的同時,相信亦是兩部落進入另一階段的開始,並且仍背負著上一階段未解決的問題,同時還得面對接下來可預期與無從預測的問題。從部落組織與人才培力的歷程中,可以很清楚看到它不斷擺盪的過程,在理想與現實中擺盪,就是為了能繼續生存!而對於我們的行動工作,該如何繼續?繼續到什麼程度?實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獲得確切肯定的答案!
此時此刻不禁又讓我想到王增勇老師對原住民部落發展工作所下的最佳註解:到最後只得到「徹底失敗」四個字!
FY08 Nov|行動與反思
標籤:
Community Work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