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原住民,歷經了四百多年外來政權的統治,儘管台灣已然為主權獨立之國家,但仍要面對台灣社會中佔人口數優勢及統治地位的漢人族群的內部殖民。在後殖民觀點中,殖民地的國族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上,認同的是西方的資產階級,因此在政治的殖民統治關係結束後,卻往往成為延續殖民關係的中間人。現在的問題是,在原住民族群中,是否也會形成新的資產階級,認同前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而延續殖民關係?這樣的關係是否也有可能形成另一種壓迫形式?
雖然媒體高喊新聞自由,拒絕為特定接及服務,但是掌握媒體就等同於掌握了發言權,還是不乏政商名人積極介入主導。於是,媒體在整個權力關係中的位置,即是統治階級用來鞏固權力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弱勢族群也開始懂得藉由媒體來為自身的「去殖民」運動爭取支持。在原住民部落的發展事工,某程度也隱含了「部落主義」的觀點,只不過仍著力於造人與造產的概念,期待更多青年返回參與部落重建工作。
就後殖民觀點來檢視原住民族運動的歷程,也不難發現訴求多為「原住民族」集體的社會權,對象是掌控國家的國民黨政權,要求國家社會的公平對待,但這僅能算是「反殖民」而已,因為諸如正名運動的反歧視,與原住民權入憲運動的政治平權訴求,都只是要求原住民基本生活條件的保障與提升,享有與優勢族群同等的待遇,這樣的目標,並未展開對殖民主義的全面反思。而部落主義的理念,則是恢復部落倫理,包含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訴求對象為原住民本身,而這種對於文化的反思,正是殖民觀點所強調的解構西方中心文化,才能說是真正的去殖民運動。

自1980年代後期,有了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產出,強調由上而下、民眾參與、地方自主的精神,以解決不同產業類型的轉化、民主政治的落實、社區公民意識的覺醒,以及社區環境生活內涵品質的提升。而在歷經九二一震災後,因原住民部落的重建工作,造就了許多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進駐,卻落入了「福利殖民主義」的型態模式……
一個部落遷徙百週年慶活動,原本僅是部落族人對先民墾殖艱辛歷程的緬懷,卻成了地方政要與派系權貴人士的做秀舞台,挾著資源與權力的優勢,迫使原住民族人無以違抗的接受其擺佈。然而,面對這樣的演變,其實也很難去苛責,當被殖民者認同前殖民文化價值標準時,它只是轉換了原本殖民結構的相對位置,整個結構並沒有改變,這種「內部殖民」,其實只是「殖民主義的複製與再生產」。畢竟,當部落組織獨立運作時,發展訴求的經濟來源對象仍是主流社會資金(公、私與第三部門),而以這些款項在部落內部進行發展,部落族人勢必仍得面對進入社會主流(就業、升學)的問題,因此,部落發展工作到最後往往著重在經濟層面,而且是逐漸被少數掌握權力的人「分配」,這樣的結果當然又造成了內部的階層化,經濟與資源的強勢與弱勢依舊存在,對弱勢來說,殖民統治就只是換人做做看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