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部落)真的存在嗎?還是僅僅存在於行動工作者的想像中......當拋除理論與學術後,行動工作者所關切的,不再是社區(部落)「應該如何」?更實際的是,社區(部落)現在的「處境」是怎樣?而未來又該徃哪裡去......
回到社區(部落)裡,所感受道居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兩種大異其趣的看法,其一是對在地的文化歷史、建築、生活充滿追憶與自豪;其二卻是不以為然、視若無睹。看似充滿矛盾的情結,將之置於社區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後就能明白,其實這兩者都是源出同一體,而這一體指的便是居民情感真正的寄託 -- 上級單位。
對於自己「家」的所在地,社區(部落)居民肯定自己是住在一個「好」地方;只是他們所察覺到這種「好」感,和社區(部落)中出現的外來者或遊客心中的「好」感似乎不一樣,並且對於遊客那種「好」感,常是不解的......
對於在社區(部落)中佔大多數的老人而言,他們的心中對地方的「好」感是出於 -- 土生土長的地方、熟悉的文化、環境、鄰居,以及生活習俗,這些細微且熟悉的事物,和外來者(遊客)對來到此後滿足其「想像中的新鮮、懷舊」的「好」感,大異其趣。
這種對於異地的「想像中的新鮮與懷舊感」,來自於資本主義運作機制。一些標榜「城鄉差異」、「舊日情懷」、「原民風俗」旗子的消費場所不斷的再複製「地方感」,使地方逐漸成為消費的對象,同時,這些被召回的「地方感」與當地空間、人文失去聯繫,是沒有所謂「根」的地方性。儘管為遊客帶來了些生活樂趣,但是被納入消費的「地方感」的事物,卻仍然不是為了在地的生活而存在。
原本,平凡中的不平凡,對在地居民材具意義,一旦包裝上市後,我門看到的只是各地都在大量複製後並對觀光客宣稱的不平凡......
然而,這些觀點,是否又僅是行動工作者自身的武斷?
是誰在支配與操弄?矛盾且諷刺的是,行動工作者為滿足在地居民的期望與需求,透過行動實踐循序將其導引進入這場社區發展的遊戲中,在陸續完成願景的同時,開始發現了問題並擔憂其後續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有時回頭想想,這一切到頭來會否只是船過水無痕?
蠱惑的意象,始終依舊在......
20070104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