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2

難得的迷離恍惚|Opening Night of the Pacific Poetry Festival

一首一首的詩也許是唯一的。

然而寫詩的人不也認為他們的詩裡有種超越的真理,超越情感、超越現實、超越不同形式的真理,詩的真理......

詩人藉詩投射其生命經驗,每個經驗都像個謎,而詩人老愛在字句排列與意象之間的關聯裡隱藏著某些暗示,誘使讀者在撩亂的不可解當中去尋找不可解中的可解。


有幸在去年的台平洋詩歌節聆聽楊牧讀詩談詩,至今仍難忘其論及早年創作之心路歷程。楊牧最初以現代詩馳名於文壇,他的詩創立了現代詩的新秩序--主題發展之完整,詩的內部組織像鐘錶一樣的繁複而嚴密,而且包括了韻律學上的需求,「能令人反覆詠誦,樂而忘疲」......

第一次讀楊牧「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就會讓人不禁沈陷在整首詩隱晦意象勾勒出當代的社會氛圍裡。楊牧說詩裡沒有人問公理與正義的問題,詩人亦無法回答最簡單的公理與正義存在與否的懷疑。然而,讀詩的人仍然一次又一次的問這問題,關於公理與正義。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沒有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沒有因為重複而產生的累積倦怠。


在詩裡,有某種神祕的人與文字與聲音間的化學作用,只存在詩的閱讀裡......



2007太平洋詩歌節為期三天的活動,因為尼日共和國省長的部落訪行程之會內臨交任務,故只能參加第一天的詩歌之夜,但至少也一睹多位詩人的風采。其中對簫簫、陳黎、凌靜怡、施家彰、陳育虹的印象尤其深刻,當詩文一個字一個字從詩人口中唸出,情緒激動彷如沒有重量的氣體,連地心引力都攫抓不住的微粒,不停向上騰升。特別是來自西雅圖的漢學家凌靜怡(Andrea Lingenfelter),說著一口流暢中文,曾經翻譯過將近三十首夏宇的詩;還有近年在美詩壇頗受注目的第二代華裔美國詩人施加彰(Arthur Sze),他的作品頗有超現實的意象,讓人直接聯想到洛夫和商擒;此外,陳克華也在陳黎的慫恿下,帶著微醺的醉意破例唱了兩首歌;而余光中和李泰祥的朗詩、唱詩,更將整場氣氛推至頂峰,在微涼的秋夜裡,享受難得的迷離恍惚。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