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3

The End of Poverty

在閱讀《從歷史脈絡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的本質與未來》一文後,就美國社會救助的發展部分裡,詹森政府大社會模型內,為十六至二十二歲失業青少年提供教育、職訓和工作機會……等,救助貧窮青少年的相關法案的部份,來反觀國內的情況,對於成長於貧窮家庭中的兒童乃至青少年,他們如何面對和因應自身的處境與困難。

有句話說「貧賤夫妻百世哀」,落入了貧窮不僅代表生計上的困苦,在經濟結構的影響下所導致的家庭結構改變,加上貧窮的時間越拉長,受到社會排除的影響也就越深遠,進而提高下一代亦落入貧窮的可能性,某種程度上來說,貧窮也是有可能會代代相傳的。

此外,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社會地位較低的家庭裡,雙親的知識水準普遍不高,從事藍領階級的勞力工作,由於工作而影響教養子女的時間,導致子女學業低落,甚至有成為非行青少年之虞。或許這並非普遍的情況,但卻是眾多因貧窮所衍生的問題之一。當這些由貧窮兒童進入發展自我形象的青少年階段時,他們便開始覺察自我價值、對自我的認知與態度,因此在高度物化的社會中,貧窮青少年所感受到的劣等感受亦隨之更加強烈,導致其自信心較難以建立和發展。而貧窮青少年在此階段中,需要去適應環境,並且要在社會期待與自我現實的衝突中去尋找一個平衡點,同時,其負面的情緒反映往往會有比正向的情緒反映來得更強烈的情形產生。青少年的貧窮經驗也會為其帶來有關社會關係、文化價值、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等方面,以及居住環境上所造成的影響。

貧窮的生活狀態勢必會對生活於其中的兒童及青少年造成影響,即便這樣的生活型態在生命中的某一階段得以終止,也已然成為影響其身心發展的一種過去經驗。在這樣的生活經驗中,逐漸會對青少年的自我認知體系與行為模式產生影響,又因貧窮代表了某種程度的高危險生活型態,會帶給生活其中的青少年更多壓力愈負面的影響。總之,貧窮影響的不僅是身體健康問題,還包括心理、發展與社會問題的層面......


「我們這一代,可以選擇在2025年以前終結貧窮,改變世界?」

--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是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也是當代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其著作“ The End of Poverty: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time“(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已發行中譯本,Sachs的論述、觀點與實踐,每每都在國際經濟學界及政策界引起許多辯論,相信這本書勢必可以在台灣引起更多的討論與再思考。



後思|
台灣的家長普遍習慣用自己的經驗教育子女,
然而這些家長是否想過,
以目前社會變遷的速度計算,
其子女們將來所要面對的2025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