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過去都搞錯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驀然意會到自己太過認真於公理正義時,
往往就忽略了公義其實有著非常容易被扭曲、被嘲弄的一面,荒謬,而且可笑。
理想與激情崩落成為生活與工作間細碎、繁瑣的喜怒哀樂心緒,
當把自己認真的看作一個改革者時,在時間的向度上,
現實,是最沒有價值的......
「力量小小、時間少少,微渺的社會工作者該如何對抗社會體制這龐巨的怪獸?」

最近一些日子以來不斷的思索、反省,
旁人以為現在所進行的工作會讓自己更接近那些改革理想與行動,
覺得自己正在經歷的是現實補課,重新發現現實的意義,
並因為這種發現或體悟而悄悄滿足著。現實不會是完美的。
必須學習在不完美中發現美,而非以完美的操作標準來批判不完美。
部落裡的青年在客觀上還沒有經歷過多少事,還未看透多深的世界,
然而在主觀上,卻有一種迫不及待的老成。
假的,裝扮出來的老成,因為先天在經濟上處於弱勢,
遂提早面對了不公的社會體制,感染了其中的種種情緒。
而中年人和老人家反倒沒有太多複雜情緒,因為早已接受,
將自己暴露在別人的情緒裡,早已熟悉在悲愴中輾轉反側的無奈......
他們其實並不太滄桑,只是相處過程中,
卻自覺地有許多滄桑的姿態。
於是,總會有莫名的擔憂,不斷的提醒、陪伴,
擔心年輕人聽不進去,他們心中的惡魔還沒對其做正式的拜訪,
他們自主的意識也還未明確打開。而對中老年人,又顯得太遲了,
他們大多早已和魔鬼打過交道,而且輸多贏少,
習於現有生活的慣性,對任何空隙裂痕都視而不見。

人,被環境、系統所異化,感到窒息、無奈。是這樣嗎?
當然,馬克思早預見了這樣一套邏輯必然帶來的可怕後果,
生活與生活當下的滿足,是不能用其他東西來化約和替代的。
老是抵擋不住理想的吸引而靠向河的左岸,
但河的左岸並不就是烏托邦,烏托邦還在更遙遠更左邊的深山林裡......
於是,青年馬克思的理想主義,後來並沒有成為主流,
後續發展下去的共產主義,更是徹底叛離了整個架構。
現實是,左派思想終不敵資本主義在右岸構築的幻夢。





今早難得的陽光,上班的路途上,
驚異於社區內老舊頹敗的建築,竟然都透著悖離現實的美,
不經意的美,就這樣突地湧現眼前......
驀然想起,以前的自己,以前的情緒。



















@ Photo by Nikon D70s + SIGMA 30/F1.4 EX DC HSM